社会组织合规管理概念及内涵

合规,是当前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话题,各地民政部门在组织社会组织业务培训时,合规培训是一门必修课。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咨询社会组织运作的规则和要求,但社会组织合规到底是什么?其外延和内涵是什么?社会组织为什么要合规?合规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等均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和体系性梳理。
笔者每年都会受邀给各地的社会组织做合规培训,参与社会组织各种对内对外的政策研讨会,大家讨论到很多的是关于社会组织合规话题,同时也听到很多为了合规而合规,且似是而非的言论,把合规变成限制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手段,这些都是对合规的误读。笔者认为社会组织合规,是有其内在的价值和精神,合规不是限制机构发展,而是支持和保障机构运营的。
为了更体系化建立起社会组织合规管理体系,厘清合规的边界,保障社会组织基本权利,笔者尝试借鉴国内外企业合规制度性建设,结合我国社会组织实际情况,关于社会组织合规管理的概念、价值、框架以及合规的作用和价值,以期推动我国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01
合规管理概念
合规,作为一种“舶来品”,由英文“compliance”翻译而来。从字面上来看,合规具有“合乎规定”、“遵守规则”或“遵循法律规定”的含义。国际标准化组织《合规管理体系指南》(ISO 19600:2014)及中国国家标准(GB/T35770-2017)将合规定义为“履行组织的全部合规义务”,即通过将合规融入组织文化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态度中,使合规具有可持续性。
在我们国家,在企业领域合规体系建设始于2018年,中央企业和上市企业都出台相关合规的标准和指南,也分别对企业合规做了相关的规定,比如《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对“合规”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是指中央企业及其员工的经营管理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和企业章程、规章制度以及国际条约、规则等要求”。2021年开始,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试点“合规不起诉”制度,即对那些轻微犯罪的企业,如果认罪认罚,发现其有建立合规体系意愿的并能提出合规整改方案,接受合规监督考察的,可以适用不起诉或从宽处理。近些年我国企业合规改革,不仅仅是法律政策的要求,甚至是企业免于刑罚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在社会组织领域,由于社会组织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社会组织规模和影响远远低于企业主体,对社会组织合规在概念和内容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也并未上升至立法的高度,但是合规的概念却经常被提起,但是对合规的内涵和外延也并没统一的认知,为了更好的理解合规的内容,有必要明确社会组织合规概念。笔者认为社会组织合规,是指社会组织运作管理行为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内部规章制度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要求。按照这个定义,社会组织合规的“规”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国家部委、局、办通过的部门规章、地方立法机关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等。社会组织领域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民政部颁布的相关部门规章。
二是社会组织章程以及自行颁布的规章制度,包括理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保值增值投资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等依据章程制定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
三是公益伦理和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组织在接受捐赠、开展活动时候需要考虑的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公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公益伦理等。
02
社会组织合规管理的价值
03
社会组织合规管理核心: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
04
社会组织合规管理内容
05
社会组织合规管理建议
作者:何国科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