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为什么要学习民法典?怎么学习民法典?

未分类 6 月 30, 2020


公益人,

为什么要学习民法典?

怎么学习民法典?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性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民法典是能够“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可见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民法典在整个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于以法律为职业的法律人来说,理解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是容易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对于很多公益人来说,要去理解民法典的意义,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实在。我曾经问过很多公益人,大家都觉得民法典很重要;但是哪里重要,什么重要,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些年来,自己一直从事公益组织相关的法律事务,每天面对种种的问题和咨询,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接触各种各样的公益人,看到过形形色色,一脸迷惑的操作。有些人,口号喊的震天,公益的“初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做项目,落到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有些言不由衷了;有些机构,在做一些活动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还是要想法设法地找到路径去规避;有些政府机关,为了自身管理的方便,给公益组织下达一些莫名其妙的管理要求。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公益的应有之义,也不是慈善法治化的道路的应有之义。


公益人,为什么要学习民法典,在我看来至少有下面四个原因。

01

第一,民法典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我们所有的活动都跟民法相关。

从公益组织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接受捐赠、进行募捐、采购物资或服务等等这些行为,都与民法典相关。对公益组织而言,几乎没有行为是与民法典无关的。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民法典中。我们是鱼,民法典就是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民法典,通过学习了解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知道我们的权利与义务,并且于此作出相应的判断,指导机构的行为、设立机构的项目,募集机构的资金等等。民法典,可以说是我们机构作出决策的法律基础

02

第二,民法是权利宣言,是机构保护自己的工具。

法律的目的并不是限制我们,而是保护我们。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学习民法典就是学到一种方式、方法、工具来更好的保护公益组织和个人合法的权利不受侵害。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充满复杂性,它很精彩,但也容易让人感到无奈,学习民法典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时代保护自己。


只有在学习民法典后,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在和谁打交道,交易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不论是国有企业、有限公司、集体合作社、还是村民委员会等等,他们都有不同的属性,而对这些不同类别机构的属性缺乏了解,则可能就会在打交道的时候犯一些错误。比如:在公益组织的日常运营中,有时会与学校的独立院校或是组织的分支机构签署协议。那么这些院校机构是否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如果没有民事主体资格,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公益组织的权益可能受到侵害。比如,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签协议,那么这个协议是否有效,又到底应该和谁签署呢?


现代交易大多是产权的交易,交易的对象是权利,包括物权、债券、资产权、股权等等。而这其中还有一些内在的权利,例如物权所有权、土地抵押承包使用权、国家土地使用权、以及民法典新增加的居住权。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存在一些虚拟财产,如果你对这些财产不了解,就有可能犯错误。比如,民法典新增加了一个物权的概念叫居住权,简单讲就是这个房子只能居住权的所有人自己住,不能对外出租不能进行买卖。那么这个居住权可以捐赠吗?接受这种捐赠会有问题吗?比如,抖音中观众买的“火箭”,作为一种虚拟财产,能不能进行捐赠?如果我们不学民法典的话,我们就无法判断这种交易是否可行。


学习民法典以后,你才能知道交易的权利的含金量:简单地说就是捐赠人是否有权利处置财产。例如收到的房屋捐赠是否涉及其它的抵押权和质押权。你才能知道合同什么时候生效、什么时候履行以及不履行、不履行以及不完全履行的法律后果有哪些。这些内容既要在合同中有约定,也要基于法律提供的一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往往是很复杂的。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在签订合同时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重点,最后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民法典就是要保护我们的权利的,学习民法典以后,我们才能了解自己的活动和其中的风险,才有可能对风险进行安排、控制、分散。而也是在了解风险之后,才能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选择是否承担这种风险,如果选择风险转移,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转移方式,比如说怎么处理,都是可以找到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据的。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民法典会了解到的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方式和内容。

03

第三,学习民法的精神,学会与他人、与政府的相处之道。

民法的精神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认识,包括公平、自由、诚信、公序良俗,这些都是民法的精神。而对公益组织而言,民法精神就是公益精神本身的内容。作为公益组织、公益人,我们倡导的一定是一个理性、谦卑、善良、平等、自由、诚信的社会。

 

民法的精神,正是公益的精神,而公益的精神也一定包含民法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比如我们不能持强凌弱、不欺诈胁迫、不乘人之危、对弱者也要一视同仁。


和公权力打交道时也是同理。很多时候公益组织在与公权力打交道时,我们都是被公权力压制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是公权力说了算。所以我们应该找到法律依据,利用民法典、民法精神,和政府进行沟通。在社会问题中,尽可能少一点行政的干预,多一点与政府的协商。能用契约的就用契约,而不总是付诸于强制手段。

04

第四,学习民法典是提升机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我们一直说要健全机构的内部治理,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但是要提升机构治理的能力必然路径是遵循民法典。首先,政府要提升民事主体的自决权,强化民事权利体系,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和责任自负。其次,机构要遵循民法典的基本治理逻辑和精神,民法典为民事主体在民法社会里从事自我管理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换句话说,也就是从民事社会的自身规律的角度完善了它的治理体系,提升了民事主体自我治理的能力。



掌握六个原则,

是打开民法典的钥匙。


民法典有一千二六十条,作为公益组织,我们如何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到核心点和关键点?庖丁解牛的刀,能够十九年如新,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解牛的关键点。我从大学开始学习民法,到后来工作中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包括帮公益机构审合同,解答法律咨询等,我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是,如果我们要掌握民法典,就要掌握六个基本原则。民法的六个基本原则就是解开民法典的钥匙。

 

民法典总则部分规定了民法的六个基本原则,分别是: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守法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接下来我们会结合公益组织的情况,以及我们机构的一些工作经验,针对这六个基本原则进行交流和分享。



1

平等原则

民法典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一律平等。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法人还是非法人组织,不论规模的大小、经济实力的雄厚与否,在民事活动中都是一律平等的。

例如草根机构和规模几个亿的机构打交道时是平等的,政府向我们购买服务时我们和政府也是平等的。如果合同中有以强凌弱的条款,我们作为公益组织就应该勇敢地向这样的条款说“不”。比如有一个公募基金会准备进行一个公益项目,向社会征集公益方案,但这个基金会在合同中说,只要参与征集,不论是否入选,项目方案都将归该基金会所有。像这样的合同就不是一个平等的条件,违反了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权利能力平等,即作为一个主体,我享有的权利内容是平等的,即其他人有投资的权利,那么我作为一个法人也有投资的权利。一个是行为能力平等,即在对外行使这些权利时,我们也是平等的。如果是民事活动,民事主体一定要是平等的。


这里要强调一下,我们这里提到的是民事活动,而在政府管理你时,例如抽查监督、审计、年检年报,这些属于行政管理,不属于民事活动,本身也并不是平等的。同样在劳动关系当中,也是不平等的,例如公益组织作为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不是民事活动,也就不是对等的。


2

自愿原则

民法典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自愿从事民事活动,自愿决定民事活动的内容,有权决定民事关系的变动,自觉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也就是说,签不签协议,签什么样的协议,签什么内容的协议,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当然这些行为的后果也由我们自己承担。最近在公益圈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刘韬能不能解除银杏伙伴的资助合同。从合同法角度来说,当然是可以的,这就是自愿原则的体现。


3

公平原则

民法典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按照公平的理念从事民事活动,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格式条款如违反公平原则是无效的。

所以公益组织提供的格式条款中,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是无效的。


比如: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免责声明说志愿者自愿参加公益活动,其中发生的一切问题及后果,与公益组织无关,由志愿者自行承担。像这样的免责声明其实是无效的,因为它违反了公平原则。我们的公益组织经常会犯这样一些错误,把所有责任推给志愿者,这样的条款是违背民法精神,也就是违背公益精神,是公益组织尤其不应该做的。


4

诚实守信原则

民法典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这是契约精神、帝王条款,是为了保证民事活动的安全。我们要如实地告知交易内容。包括我们跟交易对象也要如实告知,做到不隐瞒、不欺瞒。如果进行欺瞒,就是违背了诚信原则,有法律后果。同样,合同盖章签字之后就得认,只要对方没有进行欺瞒、没有弄虚作假、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那就是有效的,就不能再反悔,必须遵守。

 

比如:有一个民非,政府将一块地提供给一个民非做残障儿童保护,为了支持该组织发展,共签订了5年的协议,其中前2年免除租金,后两年,每年收取一定的场地租凭和房屋修缮费用,但是看情况可以进行减免,于是双方签字确认了该合同。到了第四年、第五年了,你不能说我是做公益的,我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交这个钱。


5

守法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民事主体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

比如在公益领域法律强制性规定了一些捐赠募捐方面的问题,例如不能给捐赠人提供利益回报,不得以捐赠的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还有比如公开募捐,没有公开募捐资格就不能进行公开募捐活动。这些都是强制性规定,必须遵守。

 

但同时民法遵循法无明文规定皆可为的原则,也就是说,民事领域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不让你干的,那就都是可以做的。例如,现在基金会能不能做直播,直播中能不能收打赏。我认为,开直播是民事主体的权利,一个公民可以开直播,公益组织当然也可以开直播。同样的,一个网红开直播可以接受打赏,那么公益组织可以接受打赏吗,可以作为公益组织的收入吗?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因为法律没有明文禁止,法无明文规定皆可为。但这里要区分的一点就是直播中能否开展募捐,如果没有公募资格,那在直播中肯定是不能开展募捐的。募捐的核心即我们主动向社会去募的这个行为,这个意识表达。但如果只是在直播中展示公益项目,大家进行了打赏,这属于合法收入。


6

绿色原则

民法典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注意这是一个倡导性条款,可以看到它用的是“应当有利”,而其它原则用的都是“应当遵守”、“不得”等。

这里倡导的是环保,我认为这就是对公益精神的体现。比如你资助的对象,就不能是污染环境的、不爱护动物植物的。比如资助的机构或个人,如果出现一些虐猫、污染环境的事件,那也是不符合民法精神、公益精神的。我们要珍惜节约慈善财产,比如应该在日常文件中用双面打印,节约纸张。还有鼓励员工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开会后不留垃圾、喝水自带杯子、喝矿泉水时不能喝一半就不要了,这些都是公益精神、也是民法精神。


这六大原则,不是孤立的,是互为原则,是贯穿整个民法体系始终的,大家在一步步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慢慢也会对这六大原则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很多时候一些公益组织问我一些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例如涉及资助的合同里能不能自行约定这个知识产权归甲方还是乙方,像这样细节的情况,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是可以根据六大原则自己进行判断的。理解了这六大原则,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活动边界在什么地方,我们就能把握得住我们公益活动的核心。

End

以上内容,来自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资助,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公益慈善论坛,共同主办的《公益人,一起学习民法典》系列公益课程

《第一讲:重新认识公益组织的法律属性》

主讲人:何国科,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扫描二维码

   进入千聊直播间  

点击相应标题,即可进入直播间

@致诚社会组织

2020年6月30日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直播间,回看课程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